未來海上CEO:江志宗

江志宗唸大學時,同學們揪他去唱歌玩樂,他卻下課就閃人:「我忙著上課受訓考照啊,船員證、輪機長證、船長證,趁課後空檔通通給他考起來。」他的目標很明確 :「因為我想開大船。」

明明高中唸資管,大學上的是企管系,江媽媽曾期盼他當個西裝畢挺的銀行員。

但從小就跟著漁夫爸爸逐浪討海的江志宗,一心想成為獨當一面的漁人船長。「小時候是爸爸帶我們坐舢舨出海釣魚,上國中後開始幫爸爸收理漁具或做海咖(基層漁工),只要最後有收入,爸爸都會分我們零用錢。」青少年時曾瘋狂沈迷玩線上戰略遊戲的江志宗,忽然理解,最精彩刺激的遊戲現場,其實就在自家漁船與門前的大海,「我從此關掉電腦,下課回家不是直接上漁船,就是到漁港幫忙。」

江爸爸江國一是三芝後厝的傳統漁夫,早年以捕撈近海的吻仔魚、烏魚、白帶等季節性魚類維生,直到2012年新北市政府力推萬里蟹品牌,海蟹炙手可熱,江爸爸投資添購中型捕蟹船,成為專職捕蟹漁夫,剛當完兵的江志宗,立刻自動請纓,接手爸爸原有的小漁船,「爸爸派漁工來協助我,但說好了,這艘船的所有人事及物料開銷支出,我都要自己承擔。」

廿四歲的菜鳥船長,有一艘不到十噸的漁船、三名漁工、500個蟹籠、還有位於三芝近海的一片作業海域,江志宗開始將學校教的企管理論,實踐在他人生第一個海上事業上。「因為盈虧自負,我開始記帳(財務管理)嚴格管控收支。因為近海蟹況變動很大,蟹籠數有限,為了開源,螃蟹量少的5至8 月,我改放大鉤(延繩釣),年終則換圍網抓烏魚,平日只要好天,一定出海,人盡其才、物盡其用。」

蟹籠數有限

下課回家不是直接上漁船,就是到漁港幫忙 

企管概念的五管之中,「人力資源管理」他尤其受惠甚多。現今漁業主力靠外籍漁工,老一輩漁夫常因溝通不良而多生苦惱,江志宗首先將漁事依任務分組,漁工依經驗能力分層管理,漁法作業則各自建立SOP標準流程,由他實做示範,反覆操練至漁工熟稔,再建立分紅制度,「制度建立好,語言能不能溝通反倒其次。」但他也不會只交代不做事,艙底最熱的引擎輪機都是他在顧,一有問題就自己動手修,「畢意,船長要為全船的安全負責。」

不只管理漁船有一套,他腦袋更像台漁事電腦,累積從小習來的海象、地形、潮汐與漁場資訊,總能精密掌握航路行程與船速,在最佳時刻到達漁場放收蟹籠,收穫量不一定最多,卻能捕到價格最好的中大型花蟹。他也善長探勘漁場,在陌生海域放收幾次蟹籠,觀察籠具帶上來的是海砂、溼泥或貝殼,就知哪裡可能有蟹群聚集,再計算潮汐流向及流速,蟹籠串要怎麼「佈局」立馬了然於心,這些都是他自己觸類旁通得來的經驗值。許多資深捕蟹船長,只要提到江志宗,都比起大拇指「這囝仔捕螃蟹,足厲害!」

但職場在大海,光憑理論無法跨越實境挑戰。某回出海作業遇上超猛風浪,他的船幾回差點被側浪打翻,「從小到大沒遇過這種狂浪,我嚇到手挫冒冷汗,」怎麼辦 ?「怕也沒用啊,我開始回想爸爸或老師教的方法,先把船速拉低,看準浪勢,船首轉45度,採之字型航線切進漁港。當下不知有沒有用,只想拚命把船開回去,好險終於靠岸了,原本10分鐘的航程,我開了快一小時。」

從小船開始「練功」經驗值充滿滿,今年他請家中貸款買了艘42噸的二手中型漁船,準備將作業場域,從近海延伸到航程數小時的西北漁場,等著「破關」大展身手。「當初因萬里蟹品牌衝高海蟹價值,爸爸改去捕蟹,產期捕蟹的收入,比捕魚多上三至十倍。我現在把船換大,可以更投入捕蟹,拉高產值。」

不僅船換大,他還自己動手改裝,鐵工木工乃至機械修整,都難不了他,「我爸爸更厲害,漁船上任何事,不懂都可以問他!」也因為江爸爸「事必躬親」的職人精神,即使江志宗是捕蟹漁夫中學歷最高的菁英船長,不論船上港邊,總看得到他帶漁工一起動手做的身影。只要海象允許,他一定出海,就算寒風刺骨、巨浪翻天,「雨衣包好包滿,照樣跟它拚」,吃苦耐勞的鬥志,完全與同世代的草莓族大相徑庭。

這麼拚,是想賺大錢嗎?「捕蟹絕不是一路順風順水,遇上小月,出海一趟捕不到五隻蟹也是常有的事。」「但我想我會繼續捕下去,應該是完成挑戰的那種成就感吧。」踏上新漁船的船首,江志宗眼神熠熠閃著光。

踏上新漁船的船首,江志宗眼神熠熠閃著光


撰文:劉蓓蓓 / 攝影:許家華